当前位置:

“心为物役”势必“得不偿失”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周俏丽 编辑:谢航 2021-09-15 16:35:28
 

“我三观扭曲,一直把‘有权就要有钱’挂在嘴上……最终走向自我灭亡的腐败不归路,可恶可悲!”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党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张标,不掩对金钱的渴望、不拒美色的诱惑,在违纪违法的路上“一骑绝尘”,最后沦为连自己都笑话的小丑和罪人,发人警醒。(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用“心为物役、得不偿失”来评价张标这样的干部,再贴切不过。他信奉“有钱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在“明码标价”的权钱交易中沦为物役的囚徒。他“追求奢靡享乐”,些许小钱、十二万的手表根本入不了眼,四年半时间更是狂敛四千余万元的好处费;他有着极强的虚荣心和占有欲,喜欢买大房子,自己设计装修,反复品味效果,“别的腐败分子是‘现金保管员’,我就是‘房产管理员’!”迷己于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什么是对待“物”的正确态度?苏轼在《宝绘堂记》有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是指以物寄情,但不为物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别无长物的东阳马生,不役于同舍生的珠缨宝饰之服、鲜肥滋味之享,而以增长见识为乐;方志敏崇尚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等等,是不以物喜甚至超然物外的表现。

留意于物,则指耽溺于物、不可自拔。魏晋时期的石崇、王恺争相以饴糖水洗锅、蜡烛烧火做饭等方式相互攀比,物质上的争斗带来的实则是一次次的空虚和挫败。揆诸现实,心为物役甚至铤而走险的不乏其人。如,被称为“谭包头”的湖南原石门县委书记谭本仲,大到上亿的项目,小到街上的垃圾桶,他都去打招呼,“我也曾有过收手的念头,但理智终究没能战胜贪欲。”湖南原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这位曾誓言“愿做涟水河畔一棵草、龙山顶上一棵树”的一把手,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将信仰和重托忘得一干二净。湖南原常德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曾忏悔,“我最大的错误和丑陋在于自己的贪欲之心,让自己成为老板的‘仆人’、金钱的‘奴隶’。”贪欲膨胀难免为物所役,倘若像张标、石崇们那样被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以物易其性”“弃身以殉物”,则必定招致祸患,难逃“蝎盛木折、欲炽身亡”的下场。

“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其实人的客观需要都是有限的。正如古人所云,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过是一个财物保管员,无论是“一锤子买卖”得到的,还是“蝇营狗苟”窃取的,在受到党纪国法惩处后,最终都要还财于民、还财于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冒着在大江大河中翻船的风险,捞那得不到的“水中月”?

《菜根谭》有言:“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党员干部要想不“受役于人和物”,就要超越贪欲之念,常思物欲之害,自觉摒弃非分之想,知足、知止、知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摆脱外物的“冗杂”,回归为民服务的初心,谨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正理,也是警示。(桑植县空壳树乡纪委 周俏丽)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