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克己奉公的三朝拟旨郎郑国祥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赵婷 李炎雄 编辑:谢航 2020-05-14 08:55:24
 

郑国祥(1648-1740),原辰州府河道庄(今张家界永定区马头溪村老屋坪组)人,一生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拟旨,学识渊博,克己奉公,为《康熙字典》文化工程的实际编纂者,另组织编纂《大清统一志》,文功卓著,政绩斐然,同时多次拒绝皇帝赏赐,两袖清风。不仅是郑氏族人引以为荣的榜样,也是故里读书人的楷模。

耕读为本 益国益家

郑国祥年少时随沅陵麻尹府衙任职的父亲居住,由府衙师爷训教《四书》《五经》《春秋左传》,他勤奋好学,往往在师爷测试时能够应对如流。13岁,郑国祥参加乡试,首夺五县统考千子冠,被选送到官办湖广督府学校深造。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官府子弟从政的国校,执教严谨。郑国祥学业名盖国校之首。18岁在湖广总督府会试一举夺魁,19岁就蟾宫摘桂,获康熙榜眼,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38岁组织编纂《大清一统志》、《三朝圣训》、《政治典训》、《评定三逆方略》及《明史》等前清重要历史文献。在组织编纂《大清一统志》时,因年代跨度大,州府资料繁多,涉及面宽,千头万绪,郑国祥组建宏大的编纂班子,亲力亲为,呕心沥血,历时年余,圆满完成这部当时令朝廷头痛但极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历史文献。49岁时,恰逢康熙帝降旨宰相陈廷敬总编《康熙字典》,由于陈国事繁多,便举荐郑国祥主编《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传世百年,郑国祥实为其实际主纂幕后功臣。为勉励后人勤奋苦学,报效国家,郑国祥给族人留下“耕读为本,益国益家”的祖训,告诫后人要走曰耕曰读两条正路。为纪念郑国祥,后人将马头溪村枞木岗改名为益家界,即今马头溪村益家界村民小组,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克己奉公 三拒赏赐

郑国祥入朝为官,清正廉洁,一生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拟旨,因学识渊博,文采飞扬,深得三代皇帝赏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立太子,宰相陈廷敬奉旨祭北镇,草拟《北镇祭》呈帝审阅,陈因朝政日理万机,举荐郑国祥草拟,国祥不辞,挽袖挥毫,洋洋洒洒近万言,被康熙帝大加赞赏,降旨加俸银一级,满朝文武无不诚服,但国祥婉拒,曰“实为朝臣本分,请辞皇恩”。圆满完成《大清一统志》后,康熙帝龙颜大悦,亦传旨为其加俸银一级,国祥说:“俸不褒功,银抚下民”,婉拒圣恩。康熙帝还曾降旨为郑国祥在老家修建进士楼,这在当时来说,是臣子莫大的荣光,仍被郑国祥婉拒。康熙年间,他回乡省亲,便服布衣,没有跟班随从,没有铺张排场。回到家乡,郑氏族人备齐牛、羊、猪、鸡等宴席菜品、苞谷烧酒等准备为郑国祥接风洗尘,以壮郑氏族威。郑国祥大为生气,取消一切宴请,并立下规矩郑氏族人切忌操办接风宴,力戒奢侈之气。

乾隆五年(1740年)4月29日,郑国祥病故于帝京任上。立下遗嘱,嘱儿孙亲属:“丧事从简,不可张扬,微墓小碑,切莫负债”。因此,至今后人能看到的便是一块仅三尺高且字迹模糊的青石墓碑,墓碑略显“寒碜”:只有“郑国祥之墓”五个字,没有身份记述,没有功德褒扬。可谓是“两袖清风归故里,千秋硕德留京师”。

一生为国 德被后代

郑国祥一生为国修志编书,克己奉公,最后卒于任上。身前因忙于朝中政务,少有回乡之时,但常年用微薄俸禄资助乡间困难学子。乾隆五年(1740年),郑国祥身患心疾,自知报效国家时日无多,便将个人所有积蓄悉数交于乾隆帝“缮修福建炮台,固我大清江山”。

郑国祥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官职为族人谋取私利,只是留给后人无尽的道德财富。1696年,有感于郑国祥的德行,族民自发出工出力,举全族之力在马头溪老屋坪建成99根柱头落地,88间厢房,内外两重槽门,小青砖,桐油钩缝包院墙,飞檐画栋,斗拱浮雕的“进士楼”,成为百年来湘西北无与比肩的土家吊脚楼建筑极品。族人将郑国祥勉励后世的书信和题写族训家规陈列其中,供族人温习膜拜。

财富传家不过三代 道德传家则可以十代以上,郑国祥的才学、德望不仅激励后世从耕从读,以勤立业,以德入仕,而且对当地乡风民风有着深远的影响。郑氏家族继承遗志,效范其德行,以德兴族,以品育人,改革开放以来,偏远小山村里的郑氏一族有50多人考进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大学,无一违法乱纪之徒,成为一方书香门第,道德之家。良好的族规家风不仅成就郑氏族人,也浸润了淳朴的乡风民风,以此为内涵,马头溪村斩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等称号,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大踏步迈进。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